从3月16日23:30分发布区卫健委的招募需求到第二天上午9:00,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就动员、组织了一支由51名医、技、护组成的精干小分队,踏着春雨奔赴重点区域梅陇,投入核酸采样工作中。这是自今年2月20日以来,医院派出的第十批核酸采样队伍。
“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总目标,加强扩大筛查力度,在重点区域进行网格化筛查”。面对上海目前的疫情防控政策,任谁都能衡量出其中的风险。然而,再大的危险,也无法阻挡蓝十字人高涨的抗疫热情,无法熄灭大家挺身而出的坚定决心。
“高压氧支援两名医生”、“7A艾文娟、王珺娴、徐玉林、张温”、“手术麻醉钟秋实”、“5B安燕燕医师报名”、“8A再加一人,龙妙”……一如往昔,尽管前路险阻,任务艰巨,身为医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,给了所有人一往无前的勇气。或个人、或团队、或科室,主动请缨者比比皆是,这就是蓝十字的底气。
潘耀良副院长大手一挥,“出发!”。斩钉截铁的两个字,在每一次由他带队的逆行出征中,都传递给队员们无穷的力量。
由于此次出征时间紧、任务重,12:30出发后,51个人的采样队要分成10多个小组,辗转近30个采样点。抵达集合点后,最忙碌的总是潘耀良副院长,分组、指派采样点、联系物资和车辆、再三嘱托安全注意事项......
当队员们各自达到采样点开始忙碌后,潘耀良副院长依然不敢放松,时刻关注着微信群。“潘院,PDA没墨了”、“潘院,物资不够”、“潘院,试管告急”、“潘院,转场需要车辆接送”……“好,马上送来”、“好,我马上联系”、“好,马上来接”……他总是在第一时间,处理好来自各方面的突发状况。
如果群里长时间没有消息,他就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确认、一遍遍叮嘱。“防护物资有吗?”、“需要车接吗?”、“需要支援吗?”、“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护、确保安全。”
队员们不约而同地说:潘院是主心骨,有潘院在后方指挥、火线支援,就有了依仗,心安、不迷茫。
在曙东路工地采样点,医务科长朱细海、神经外科6A病区李晶晶、中医科仲伟男、病案室付师珺组成四人小组。仲伟男和付师珺搭档,两人都是医院采样队新加入的成员。
“头抬一点,舌头伸一下,身子往前倾一点,啊~”。仲伟男坐在工地的简易棚里,负责采集样本,付师珺则负责在棚口PDA扫码。为了加快采样速度,付师珺不得不走到长长的队伍当中去,大声高喊,“请大家二维码提前打开,屏幕调亮点!”
从下午一直忙到夜幕笼罩,两人一遍又一遍重复着同样的话语和动作。风雨交织中,打湿了面罩,打湿了防护服,即使腰酸背痛,手臂僵硬,他们也没有停下来一刻,心中只是默念着“快点,再快一点!”。哪怕让工友们少淋一分钟的雨,也是一种心头的慰藉。
这画面,不禁让人心中回荡起《平凡天使》的感人旋律:
你是最平凡却最温暖的天使
此刻风雨里,可幸有你的坚持
你带泪的笑容,有天会带来雨后的彩虹
“感觉像在打仗!刚来时很紧张,正式投入了,就越来越充满力量。”仲伟男说,“虽然很累,但感觉被需要,当医务工作者真挺好。”
付师珺最大的感觉也是累,腰很疼,“疫情筛查,大家都在共同努力。每做完一批,就很开心,似乎看到疫情消散多了一抹希望。真希望疫情赶快结束。” 她说。
3月17日,是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小组长陈颖,第二次参与核酸采样。此前,由于科室人员紧张,她已连续上了5天夜班,17日开始轮休两天。
看到工作群发布的招募消息,她毫不犹豫报了名,并将一同轮休的4名组员——贾龙、汪静、于永波、朱琳也一起捎上了。“现在是国家需要、群众需要的时候,总是要奉献一下,尽自己的一份力,能做一点是一点。”她说。
当天,陈颖辗转两个采样点,采集了1000余例样本,手酸、腰痛......一个字“累”,但她觉得很值得,很有意义。当转场到工地,一身“大白”装的她从车上下来时,工人们惊喜地说“啊,医生来了”。听到这句话的一瞬间,陈颖感到责任感、使命感喷涌而出,“感受到工友们充分的信任与依赖。那一刻,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。”
3月18日,陈颖“五人组”顾不上休息,再次组团投入到闵行区其他区域的核酸采样工作中。
防护面罩下的他们
滴落的每一颗汗珠
留下的每一个印痕
刻画的每一分感动
都是蓝十字人的缩影
截止3月17日,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已先后派出了十批核酸采样队伍、327人次,累计采样96732例。
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将坚决响应上级领导的号召,出征再出征。无惧险难,战疫不止。蓝十字人一直在行动!